在乡村,大家种植作物都是根据节气来的,本地有句谚语“小满前后点瓜种豆。”可是赛罕区榆林镇河南村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就已经忙起来了,几个人围坐一圈,正热火朝天的剥蒜种,想想去年马牙蒜大丰收,大家就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刘继荣的腰包就是种大蒜鼓起来的,尝到甜头的他今年早早的就开始忙起来了。“去年试种了一亩半的马牙蒜,光卖蒜就收入6500多块钱。”刘继荣去年种植马牙蒜挣了钱,那在全村是出了名的,被大家问到诀窍,他挠挠头回答大家,“就是勤快,咱们农民就是靠地养活,不勤快不行。”相对于其他村民收入低的问题,刘继荣总结出了经验,“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别人种蒜除一次草的时候,我已经除了两三次了,村委会不让用农药和除草剂,推广大家种植绿色安全无公害的马牙蒜,所以我们自己的勤快,蒜的长势就好,个头也大,价钱就上去了。” 从2017年初,呼和浩特市河南村两委会就想着怎么转变村民过去的传统种植模式,让全村富起来。村两委会在考察市场的同时也询问了村里的老人,得知在大集体年代,村里曾经种过大蒜,土壤和种植气候是没有问题的。“再加上2016年大蒜每斤的市场价格达到了12元,对我们也是一个刺激。我们召集村民开党员代表大会,征求村民代表意见,大家对种植马牙蒜很感兴趣。”河南村驻村第一书记苏依勒,开始和党支部书记范前恒、村主任张前毛积极筹措资金,从外地购进蒜种。2017年8月,马牙蒜迎来了大丰收,可是谁成想,问题也出现了。“作为一个村集体和村民来说,我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没有预测的那么准确,或者说是经验不足,导致马牙蒜的销售价格和效益没有我们想象的高,甚至还出现了滞销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感到措手不及。”苏依勒回忆道,“最后通过咱们村两委会引进经销商,通过政府和媒体进行宣传,全部销售一空。村民看到了前景,积极性也提高了,今年在去年200亩的种植基础上翻了一番。” 根据去年的经验,河南村两委会又限定每家根据自己的实际劳动力多少种蒜。同时村里又通过赛罕区农牧局引进了一批紫皮蒜种。范前恒自豪的说,“既然要发展乡村振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这就让我们不能在一个品种上下功夫,要在多方面下功夫。去年冬天我们又在大棚里试种成功了双孢菇,下一步打算建立双孢菇的生产车间。同时打算建立糖醋蒜深加车间,既能解决销路,又能增加附加价值。” 除了马牙蒜、双孢菇,今年河南村又把目光放到了乡村旅游这上面,苏依勒告诉记者,“今年我们想在村南种油菜花,打造‘河南花村’,借以带动乡村旅游。市民来了,赏赏花,拍拍照,到农家乐品尝本地特色的饭菜,走的时候带上河南村的马牙蒜等特产,农村产业链延伸了,农民致富、农业增收很快就会实现。” 乡村振兴,在河南村不只是说说而已,用苏依勒和范前恒的话说,“我们先让村里的集体产业活起来,让大家看到希望,有了积极性就什么都好了。我们不敢说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但是我们正在摸索和实践中前行,让农民有奔头,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未来你将看到“小村绿树鸟群栖,游子归乡眼欲迷。红瓦青砖新雨后,人行车跑不沾泥。”的景象。 原标题:乡村振兴:让农村产业“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