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13日召开的广州市科技创新大会上获悉,《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已经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同意。 根据《计划》,广州将集中力量把体现国家战略的大科学装置、大科学研究中心、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和各方面创新资源聚集到广州,建设能够代表国家水平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家实验室,探索建立国家科学中心的管理新体制,迅速把国家科学中心做实做强、做出影响。 到2020年末,力争筹建国家实验室1家、建成广东省实验室3家;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达21家,建设诺奖创新中心10家,世界一流大学2所。 汇聚创新资源,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广州是否有这样的实力? 从生物岛到南沙自贸区 科学布局新兴产业科研机构 《计划》提出要科学谋划广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空间布局。实际上,通过多年的积淀,近年来的布局,以“生物岛—大学城—国际创新城”为载体的生物科学中心,以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南沙为平台的信息、生命、海洋科学聚集地正逐渐形成。 今年6月,伴随着广州国际生物岛召开的官洲生命科学圆桌会,9个国际级重磅生物医药产业项目签约,1个高端产业项目动工,其中既有国家级重点基础项目,也有院士专家、领军人才团队领衔的产业化项目,还有国际生物巨头与本土企业深度合作项目,涵盖单抗、双抗、细胞治疗、体外诊断等代表当今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最前沿的先进技术。 视线向南移动,与生物岛一水之隔的广州大学城,聚集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2所高校、国家重点学科4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7个。位于广州大学城的广州超算中心“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全球领先,曾六次蝉联世界第一。 依托广州大学城独一无二的“创新大脑”,大学城南面的创新城南岸区吸引了思科(广州)智慧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落户,未来还将有美国罗格斯大学、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等10余所高端国际学院入驻。 再从大学城国际创新城来到南沙。在这片新兴的热土上已经开始聚集科大讯飞华南人工智能研究院、广州智能软件产业研究院、广州国际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等新兴产业的高端研究机构。 值得关注的是,继去年首批企业入驻位于南沙的广州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后,今年6月,智湾科技、芯峰科技、达信智能等第二批37家企业相继入驻,为广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接下来,南沙还将在航运业的基础上发力海洋科学。据透露,中科院整合了24个研究所,将在南沙打造“广州海洋科学省实验室”,要以此打造广东海洋产业和海洋开发的基础的科技力量。 从科教科研到人才设备 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支撑点 实际上,除了这条南北走向的科技创新聚集带之外,沿着珠江广州还有一条自西向东的科技创新带。 由高空俯瞰,以西边的中山大学为起点,一直延伸到东边琶洲会展中心,电子七所、中国电器研究院、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等沿线排开,不足8公里的道路上集聚了25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分布最集中的新港西路上,仅2.5公里的距离就聚集了12家科研院所,平均每200米就有一家“最强大脑”。 从空间来看,从广州东北部至东南部,沿知识城、高新区、科学城、智慧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南沙明珠科技城等创新节点,“北斗矩阵式”的广州科技创新走廊正成为广州创新发展的核心轴。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都是源头创新的“代名词”,一个个创新节点正是广州源头创新高地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广州聚集了广东省近70%的普通高校、科技人才,97%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8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105.73万人,科研机构152家,在穗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79人。 众多科研院所的集聚为广州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的创新大脑奠定了基础。“‘天河二号’已经成为全世界用户数量最多、利用率最高的超级计算系统之一。”中山大学国家超算广州中心主任卢宇彤介绍,“天河二号”用户总数突破2500家,已部署了700多个应用软件和工具软件,是全世界用户数量最多的超级计算系统之一。 接下来,根据规划,广州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基本支撑点。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吴创之表示,这个“基础”也包括了人才、设备、资金流动、成果的转移转换的总部等。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将有三个支撑点,一个在广州,主要是科教科研、前沿技术研究,包括人才设备做基础支撑;一个在深圳,围绕新型创新企业服务的支撑,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还有一个就是香港,提供国际合作支撑。”吴创之介绍。 记者李丹 原标题:“创新大脑”如何迈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