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蟋蟀论只数,而对喜欢斗蟋蟀的“虫友们”来说,蟋蟀是论条的。一条好蟋蟀,在他们眼里贵过黄金,仅有几克的重量,卖价却能高达数十万元。随着人们生活的丰富多样,这一传统的斗蟋爱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图为济南市蟋蟀协会平字号团队在虫房里悉心照料今年收上来的蟋蟀。齐鲁网记者 尹承谦 摄 中国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这项活动主要发源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蟋蟀名产地以山东中西部平原而闻名全国。每年到了“虫季”,“虫友”们便迫不及待地聚集起来一比高下,尤其九十两月最为热闹。齐鲁网记者 尹承谦 摄 山东的蟋蟀因头大、有顽强的斗性和耐力而出名,全国冠军蟋蟀往往都产自齐鲁大地,因此这里的斗蟋氛围也格外浓厚。在济南东关大街,以斗蟋为友的人们,在虫房里精心饲养着今年收上来的蟋蟀,希望在比赛中能拿到好名次。齐鲁网记者 尹承谦 摄 济南市蟋蟀协会的平字号队伍,队长冯继君(右一)、领队王丕林(右二)带领平字号的八人团队,以蟋蟀为缘聚集一起。图为正在为比赛细心挑选蟋蟀。齐鲁网记者 尹承谦 摄 去年平字号在济南比赛中战绩位列第二,随着成绩一年比一年好,现在冯继君带领的团队在济南的斗蟋圈里颇有分量。齐鲁网记者 尹承谦 摄 为迎接济南市蟋蟀协会举办的斗蟋大赛,平字号团队在他们的虫房里精心挑选蟋蟀。齐鲁网记者 尹承谦 摄 截止到八月底,平字号团队8人,分赴山东宁阳、宁津、冠县、泗水、梁山等地共购买多达两千条蟋蟀。图为团队成员商议比赛的蟋蟀。齐鲁网记者 尹承谦 摄 9月15日,济南市蟋蟀协会为准备参赛的16支团队蟋蟀“验明正身”。赛前,赛事组委会对参赛的蟋蟀进行严格筛选,把“白虫”剔除,保证比赛的公正性。齐鲁网记者 尹承谦 摄 蟋蟀行话分为“秋虫”和“白虫”两种,“秋虫”就是在大田里捉的自然生长的蟋蟀,而白虫则是人工培育繁殖的,掺杂了人工科技,具有体格更健壮的特点。在斗蟋圈里,虫友们认为“白虫”参加比赛对自然生长的蟋蟀不公平,排斥“白虫”墨守成规。图为裁判和“虫友们”共同为参赛蟋蟀检验。齐鲁网记者 尹承谦 摄 图为大赛裁判长细心查看参赛蟋蟀,以确保公平竞争。齐鲁网记者 尹承谦 摄 9月16日,斗蟋大赛在济南南郊宾馆如期举行。平字号中的8名成员各负其职,他们有负责选蟋蟀,有负责斗蟋蟀,还有专门负责养蟋蟀的,一个团队分工明确,整体“作战”。图为平字号的蟋蟀正在参赛,队长冯继君和队员们在一旁观战,由“草师”冯平(右一)上场斗蟋。齐鲁网记者 尹承谦 摄 蟋蟀前期的淘汰速度非常快,半个月的时间,平字号的两千条蟋蟀仅剩700多条。平字号成员告诉记者,现在剩下来的700多条蟋蟀,真正能上场打比赛的,最多300条。齐鲁网记者 尹承谦 摄 能上场战斗的蟋蟀,主要看它的质量和斗龄。除了头大、牙大以外,蟋蟀过于年轻或者老了,战斗力都会不足,只有挑选适龄的蟋蟀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齐鲁网记者 尹承谦 摄 蟋蟀看着好不见得斗的好,只有在赛场上检验才真正知道它的能耐,这种未知就是斗蟋最大的魅力。齐鲁网记者 尹承谦 摄 蟋蟀弹个腿,就可能有什么想法,这是比赛时“草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如何读懂蟋蟀的语言,除了要看“草师”的丰富经验,还要有个好眼力。齐鲁网记者 尹承谦 摄 蟋蟀的动作细节传达什么意思,在比赛中根据蟋蟀的状态又该如何调整,“草师”正确引导才能获胜,不能有半点马虎。齐鲁网记者 尹承谦 摄 都说玩蟋蟀就是为了一乐,一旦斗起来,“虫友”的表情很快严肃起来。有资深玩友向记者透露,玩蟋蟀的人性格就如同蟋蟀,喜欢争强好胜,总认为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赢了便特别高兴,输了也总会不服气,有时因为斗蟋还会吵的面红耳赤。图为平字号团队队长冯继君和现场的其它“虫友”在台下观看比赛。齐鲁网记者 尹承谦 摄 自古以来,斗蟋就与牟利撇不清关系。冯继君向记者表示,如今爱好者越来越多,作为“老虫友”,他希望斗蟋圈可以更年轻化更有活力,大家共同努力促进健康的发展风气,才能真正的推广好这一传统民间文化。齐鲁网记者 尹承谦 摄 原标题:斗蟋人:儿时的情怀博弈的人生 只要玩上瘾这辈子都戒不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