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1993年上海历史老照片:过年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丰盛的年夜饭,十分温馨。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1月20日报道:春节除夕夜,与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是萦绕中国人心头最重要的事。一桌年夜饭,菜品菜式不尽相同,体现的却都是文化和传承。而海派年夜饭有哪些讲究?昨天下午的行知读书会上,美食家、作家沈嘉禄和杨忠明“原汁原味”地介绍海派年夜饭,分析年夜饭选择外面吃的原因。 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海派年夜饭同样寄托着大家美好的祝福,也想讨个好彩头。上海人将外形与颜色酷似的春卷称为“金条”,寓意黄金万两。而三鲜砂锅里面蛋饺、鱼丸、肉丸、大白菜、粉丝等一大锅。沈嘉禄表示,“必须要有蛋饺和粉丝,蛋饺象征元宝,粉丝象征银线,既然有元宝了必须要有银线。”简单的清炒虾仁也是年夜饭中不可少的菜,“虾仁”上海话与“欢迎”同音,让客人有宾至如归。“上海人还要吃到塔苦菜,上海话中叫‘脱苦菜’,意为脱离苦海。鲁迅先生当时到上海也吃这个。”沈嘉禄说。 图片说明:1月19日,行知读书会,美食家沈嘉禄和杨忠明谈海派年夜饭的讲究。 酱鸭、白斩鸡、烤麸、八宝饭……这些也是上海人过年比较重要的菜式。四季烤麸是从江苏过来的,酱鸭、八宝饭也都是受到江南文化的影响。沈嘉禄说:“我们吃的东西里面也有海派文化,海派文化里面肯定有江南文化,要把里面的文化思想讲清楚,所以通过美食来了解上海可能是一条捷径。”他表示,汤团必须要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吃,寓意一家团圆。“菜肉汤团是正宗的上海汤团,如果你吃的鲜肉汤团是来自于安徽,如果你吃的猪油汤团是来自于浙江宁波。”沈嘉禄表示,菜肉汤团做起来有点麻烦,首先要有荠菜,最好是野荠菜,吃起来很香。现在都是大棚的荠菜,香味不足,给人春天的气息也不那么浓烈。 过年是大家联络情感的时候。“以前过年对一家人来说,是一个大的项目。全家总动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杨忠明回忆起上世纪八十年代自己家过年的场景,十分热闹。不过,大家越来越觉得年夜饭离小时候的记忆越来越远,在外面吃年夜饭成了很多人更好的选择。 图片说明:罗希贤绘的《准备过年最闹猛》 在沈嘉禄看来,一方面与大家消费水平上去有关,根本原因是市民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过去大家子、四代同堂很普遍,现在家庭小型化,一般是父母一辈和孩子一辈。他还用数据说话,“现在上海的饭店已经超过40000家,其中西餐馆2000家,日本料理店比西餐馆还要多,可能大概有3000家。在上海你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美食,世界各国一些主要的餐食,选择余地很大,在家里吃饭必要性就下降了。” 南京路步行街上的三阳南货店日前推出了糖年糕。沈嘉禄表示,过年可以吃糖年糕,也可不吃,糖年糕只有在供应比较匮乏的情况下才吃,代替汤团。现在的糖年糕精致了很多,不仅糖、桂花都多,还有各种各样的造型。沈嘉禄表示,“在享受这些食物的时候,要真切感受到几个方面。首先感受到家情、社情和国情。如果能从这三个方面去咀嚼年味的话,年轻人会对家庭、人生和国家有更加丰富的认识。” 原标题:细数海派年夜饭的讲究:吃一吃蛋饺、塔苦菜,酱鸭、八宝饭不可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