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IP输出更宜用商业逻辑衡量 从“文化输出”的角度看《三体》的权利转移,会遭遇诸多的困惑,而从IP输出的层面看待此行为,一切都顺理成章。因此,用简单的商业逻辑去衡量它,更现实一些。 在内地《三体》电影难产,2018年仍无公映消息的状况下,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亚马逊正商谈购买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的版权,计划制作三季电视剧,总投资达10亿美元。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计划成形,《三体》的规模将比《权力的游戏》还要大。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结构奇特、想象力丰富,也一直被认为是最难转化为影像的作品之一。亚马逊影业此次花费巨资购买拍摄权如果属实,则会极大地增加《三体》改编成功的可能性。但要认识到,这是一次IP输出而非文化输出。 去年12月《白夜追凶》被Netflix购买,有声音认为这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但作为一部具有犯罪题材,《白夜追凶》也有商业与娱乐价值,在文化软实力的承载上,的确还很模糊,因此,用简单的商业逻辑去衡量它,更现实一些。 《三体》比《白夜追凶》更有知名度,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改编,也更具融合性与延展性。但与《白夜追凶》一样,《三体》不过是一次IP输出,是一笔值得关注的生意,也是值得持续观察的文化交流,其结果如何,并不足以纳入文化输出的框架内进行讨论。 道理很简单,《三体》的科幻题材,《三体》所描述的外星文明与星际战争,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源自西方的,作者刘慈欣只是在这个宏大的故事里,加入了一些中国元素,使得它更接近于一部中国故事,但在主体上,西方的科幻文化,才是《三体》的根本。 梁启超发表于1902年的《新中国未来记》,1904年《绣像小说》杂志连载的《月球殖民地小说》,以及徐念慈1906年结集出版的《新法螺先生谭》……在不同层面上,都曾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部(篇)科幻小说,但因为这几部作品,要么政治元素太浓,要么内核干脆就是反科学的,所以一直存在争议。 叶永烈发表《小灵通漫游未来》,以此为标志科幻文学算是正式进入大众读者视野,但在短暂地受欢迎之后,更多科幻作家停止了创作与出版。 直到《三体》彻底在中国走红前,中国的科幻文学一直处在非主流的状态中。可以说一百多年来,科幻都不曾是我们的文化主体的构成部分。所以,不能对《三体》的售出,轻易下“文化输出”的结论。 从“文化输出”的角度看《三体》的权利转移,会遭遇诸多的困惑,而从IP输出的层面看待此行为,一切都顺理成章。从《无间道》到《白夜追凶》再到《三体》,可以看出华语影视与小说作品在IP创作与培养上的进步。 在影像作品更趋向于讲述全球故事的背景下,中国的文艺创作者,不但要在版权输出的数量上努力,更要在拉近本土化创作与世界故事之间的距离。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能够看到,更多的IP与版权作品,能够承载“文化输出”的重任,达到更多外国观众的视野里。 □韩浩月(文娱评论人) 原标题:评论:国产IP输出更宜用商业逻辑衡量|白夜|中国|刘慈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