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年前,四大徽班从安徽出发,走进北京,名噪华夏,与其他剧种一起孕育了“国粹”京剧。记者近日探访安徽省徽京剧院时获悉,如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积极吸纳新人,融入新科技,汇创新剧目。同时,徽剧还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 今年6月中旬,徽剧时隔两百多年后再次在故宫唱响。徽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章其祥、谷化民等演员用扎实的功底和精彩的技艺,生动地展现了徽剧这一古老剧种粗犷豪放、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也实现了历史和现代的交融,带给观众独特的视听盛宴。 古稀之年的章祺祥、谷化民虽已退休,但依然活跃在舞台之上,为徽剧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章祺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在北京表演了很多回,但在故宫表演还是第一次。徽剧应该一代胜过一代,目前我们正在培养年轻演员,‘90后’年轻演员就有50多个。” 章其祥介绍,徽剧传统剧目有1400余个,近800个保存档案。其内容从列国纷争、宫迁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间生活故事。徽剧与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徽剧还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观反映了徽州文化的诸多特点。 同是今年6月,安徽省徽京剧院新创徽剧《包公出山》在合肥成功首演。该剧以北宋清官包拯“正道直行、俭德清心”的家风家训为题材,运用先进的舞台灯光和LED大屏,给古老的徽剧带来了现代科技视觉感。 安徽省徽京剧院院长赵纯钢告诉记者,2005年至今,该院平均每两年创作一台徽剧新编大戏。其中,改编自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的《惊魂记》,自2013年首演以来,已在国内外演出逾百场,受到观众一致好评,被戏剧界誉为“西剧中移的成功范例”。 赵纯钢说,中国戏剧不同于西方的歌剧、舞剧,它是集演唱、舞美、服装等于一体的艺术,有着独特的中国文化元素。“用中国古老传统的戏曲徽剧的表演形式演绎西方耳熟能详的《麦克白》,是我们的创作初衷。通过多次出访演出,我坚信徽剧定能很好的走出国门。” 赵纯钢认为,戏曲要想有更好的生命力,就要不断大胆创新,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让戏曲年轻化,戏曲样式时尚化,这样才能引领年轻观众走进剧场观看戏曲。 近年来,安徽省徽京剧院在创新发展徽剧的同时,亦重视文化“走出去”。截至目前,徽剧已在日本、法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德国以及港澳台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过。赵纯钢介绍,“今年我们还将遴选优秀剧目参加中日韩戏剧节。同时我院正在和‘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洽谈演出事宜。” “徽剧近年来虽取得了一些好成绩,但现状其实并不乐观。”赵纯钢摇着头说,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徽剧也面临演员老化、经费紧张、市场萎缩等问题。“真正在台上能挑得起大梁唱的就30人左右。” 对此,安徽省徽京剧院近年来积极与地方政府、高校合作,开展送戏下乡、进高校,每年演出超过200场;把徽剧剧目制成文字、影像资料;专访各级非遗传承人,记录非遗元素等。 原标题:中国古老戏剧徽剧“老中出新” 走出国门展新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