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白鹿原》中,麦客的身影令人印象深刻。每年麦子成熟的时节,他们外出走村串户,替人收割麦子换取收入。在湖南农村,也有不少勤劳肯干的农民,每到耕种或收割季节就结伴外出插秧收稻。 如今外出“打工帮忙”的农民兄弟,已不再是腰间别着镰刀,而是带着集诸多高科技于一身的农机“神器”。近日,记者在长沙市宁乡市煤炭坝镇,就见识了这样一群驾驭着农机“神器”走四方的“新农人”。 跨省揽活 无人机远赴甘肃 “现在我们的农机都外出‘打工’去了,旋耕机、插秧机在双江口镇干活,油菜籽收割机去望城帮忙了。”煤炭坝镇惠农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贺中强是一位精明的中年汉子,江西农业大学毕业的他笃信“科技能够改变生活”。贺中强十分自豪地告诉记者,服务中心的农机队经常跨市州、跨省揽活,到株洲、湖北、江西等地耕种收,“2017年3架丰收E型无人机还远赴甘肃省张掖市,为数万亩玉米飞洒农药叶肥,煤炭坝农机队好不威风哩!” “我们组织14个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立了宁乡市创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联社,整合闲散农机30多台,组建农机服务队,统一为种粮大户进行机械化耕种收,同时为农机提供加油、维修等服务,不仅降低了种植大户的成本,还增加了农民、农机手的收入,可谓一举多得。”贺中强透露,服务中心2018年计划托管水田6000亩、荒山地4000亩,农机队不愁没活干。 “我以前挖过煤,开过挖机,煤矿关停之后,就开起了农机。”来到煤炭坝镇砖塘村,记者走进煤城农机合作社负责人谢国中的小院,在偌大的库房里,记者只看到两台新购置的烘干机。根据此前谈妥的合同,合作社旗下的5台多功能耕田机派去株洲了,在那里种植向日葵。据谢国中介绍,这种多功能耕田机在旋耕、碎土、平整的同时,还进行施肥并播种,可谓“一条龙”服务,能够种植的作物包括花生、黄豆、玉米、油菜等。 “比起下井挖煤,开农机要轻松多了!”2018年年初,谢国中又投入70多万元,购置了新型的农机设备。他扳着手指盘算着说:“随着土地大规模流转,把以前划分得像豆腐块似的田地连片成方,实现集成规模化耕种,亩产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而新农机、新农技大有用武之地!” 插秧神速 铁牛完胜五十人 在回龙铺镇,丰沛的沩江水滋润着两岸的万顷良田,而谢国中29岁的儿子谢利民,正带着3台快速插秧机来给当地的种植大户帮忙。 记者在现场看到,经过恒温恒湿的密室催芽,移至秧田中长成约15厘米高的秧苗,从育秧盘中连同基质土被整块取出卷好,像绒毯一样被码放整齐,通过传送带和起重铲车,运到水田边并装上插秧机。 大型耕整机已将水田平整好,垄埂之间就像镶嵌进了一面面明亮的镜子,而快速插秧机正在来回撒着欢。记者注意到,每台插秧机上有两人搭档,一位农机手控制方向和进退,另一位主要负责添加秧苗。随着插秧机前行,后方的8个机械手灵巧地从苗箱中抓起数根秧苗,如蜻蜓点水一般迅速插入水田中,半个小时不到,一块三四亩的水田已经布满嫩绿的秧苗。 “以前插秧绝对是个体力活,而现在是个技术活了!”谢利民穿着一件休闲T恤,帅酷而熟练地操作着插秧机。他告诉记者,如果按照一天工作8小时计算,大型快速插秧机这头“铁牛”可以作业50亩以上,而人工一般只能插秧1亩,现在工价不低,雇一个人每天要200元,可以说插秧机是一次性投入,省时省力更省钱。 插秧堪称神速,收割就更快了。据农机手胡石良介绍,大型收割机作业一亩稻田只要5分钟,即便是对付油菜籽这样的小颗粒,一亩地八九分钟也够了。“相比以前挥舞镰刀累得汗流浃背,机收快速、方便、成本低,收割、脱粒、装袋一气呵成,享受过农机队服务的村民都竖起了大拇指,自然也成为回头客。” 脱贫致富 农机成为“金母鸡” “宁乡已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超过180家,农机作业大户约1800户,460多个农机供应点、维修点遍布城乡。”宁乡市农机局科教科科长杨卫国介绍,近年来宁乡用活国家购置补贴政策,积极引导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记者走访宁乡市多个乡镇发现,随着牛拉犁、手插秧的传统春耕画面逐渐归于回忆,自动化、智能化、省时省力的农机“神器”成为新潮流,不仅能有效应对农业生产人员的老龄化和女性化趋势,还能将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中释放出来,投身第二、第三产业,为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 “我加入煤城农机合作社一年多了,机械维修是我的老本行,在这里我还学会了修拖拉机呢!”煤炭坝镇东山村村民姜伟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主要负责合作社的设备维修服务,在合作社一年能拿到4万元左右,空闲时间还可以照顾自家地里的烤烟、油菜等经济作物。富家村村民谢立辉则是2018年加入合作社的,他看到合作社正在扩大规模,而且发展十分稳定,有时业务多得接不赢,于是就带着自家的设备来加盟,成为了合作社的一位农机手。杨喜是合作社成员里唯一的女性,来自回龙铺镇的她告诉记者,她和丈夫在2016年就加入了合作社,“我丈夫是农机手,我懂一些农业专业技术,主要负责田园管理,两个人一年收入10万元总是有的。” “我2018年会在砖塘村招聘10户本地贫困户帮忙做事,其中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做不了重活,可以适当干一些看水、挖沟等杂活,一天能拿到100多元工资。”在负责人谢国中的设想里,农机队不仅要让合作社成员们发家致富,还要成为帮助贫困户解困脱贫的“金母鸡”。 智能升级 一机在手走四方 针对宁乡乃至全国范围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全程和全面机械化,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农机化水平,用网络技术指挥农业机械作业,最终实现“耕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田”。 自动驾驶拖拉机、智能手机灌溉、光学传感器、农技问答互联网……这些农业“黑科技”已经在一些发达地区得到运用。而记者获悉,宁乡正在探索利用GPS定位和北斗终端系统,推广智能农机在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同时,可以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降水等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自动调节浇灌设备,改进种植技术,真正实现“精准农业”。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农大哥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就能轻松指挥一群农机“神器”,追逐着农作物的春华秋实走南闯北,从翻耕、育秧、机插,到收割、仓储、植保等各个环节,智能农机各司其职圆满完成任务,而这不正是一幅徐徐铺展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美丽画卷么? 原标题:驾驭着农机“神器”走四方的“新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