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深泽县南冶庄头村有种陋习,谁家办红白事,乡亲们都要拿上锅碗瓢盆“淘饭”带回家,而主家招待亲朋好友,却经常不够吃。今年春节过后,村委会制定新规向这一陋习“开刀”,给每家每户发放“明白纸”。至今一个多月过去了,“淘饭”大军没了踪影,新规成效初显。 南冶庄头村位于深泽县城东滹沱河畔,有1800多名村民。村里几个大家族“管事儿”的长辈说,“淘饭”的习俗至少有几十年了。起初,来赴宴的人把剩下的饭菜带回去给家人,也无可厚非。但是,淘着淘着就变了味儿——谁家有红白事,只要一开饭,乡亲们就端着锅碗瓢盆蜂拥而至,将灶台团团围住,甚至夺过掌勺大师傅的勺子自己动手……可供一两百人吃的饭菜,几分钟就见了底儿。从别处赶来的主家的亲朋好友,不好意思抢,往往吃不上饭。自家办事时遭遇“淘饭”大军,轮到别人家办事时,就要多“淘”些回来。这样一来形成恶性循环,“淘饭”大军不断壮大,而主家也不得不准备更多的饭菜,互相攀比,致使每家做饭都得花掉一万多元。 “这村的人怎么这样啊……”听到外村人这样说,南冶庄头村的村民也觉得脸上无光。其实不少村民都对这一陋习深恶痛绝,但这是“风俗”,谁也不敢拒绝“淘饭”,不敢节俭办事,怕遭到乡亲的指责和取笑。了解村民的想法后,该村党支部书记翟造欣与村委会成员商量,下决心改一改这种不良风俗。村委会拟定新规,经红白理事会讨论通过后,形成一张“明白纸”,要求红白事“坚决杜绝淘端拿装等不良现象”。 2月25日,农历正月初十,新规定开始执行。“明白纸”发放到户,大喇叭里反复广播。细心的村干部分别用红纸、白纸抄写红事、白事的相关规定,谁家过事就贴在大门旁。村民们普遍支持新规:“早就该管管啦!” 新规实施后没几天,就是村民郑克飞的儿子结婚的日子。办事那两天,翟造欣在郑克飞家“坐镇”。果然,再也没有村民来“淘饭”啦!一到开饭时间,前来帮忙的乡亲就自觉回家了,与昔日“淘饭”大军抢饭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新规定实施一个多月,村里已有四户村民办红白事,村委会都有人到场,既是帮忙,也是监督。“淘饭”大军没了踪影,亲朋都能吃好,每家还能省下三四千元钱。 “明白纸”还对红白事的其他一些方面做出了规定。翟造欣说,接下来村委会还会把这些规定进一步细化,同时加大宣传,好好落实,彻底革除陈规陋习,培育乡村文明新风。 “淘饭”变味儿成陋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按照南冶庄头村的风俗,谁家办红白事,都要做大锅菜宴请亲朋好友和乡亲,一般都是三天。南冶庄头村里几个大家族“管事儿”的长辈,也说不清“淘饭”的风俗到底存在多少年了,“少说也有几十年了吧?”他们说,起初,谁家办红白事,来赴宴的人吃完饭后,把剩下的饭菜带回去给家人,后来即使一家人都来赴宴,也要带点儿饭菜回去。而最近一二十年,这一风俗渐渐变了味儿:谁家办红白事,一到开饭时间,近处的邻居、远处的街坊,以及平时不怎么来往的乡亲,都会端着锅碗瓢盆蜂拥而至,把灶台团团围住“淘饭”,还要拿着塑料袋儿领馒头。通常,足够一两百人吃的饭菜,几分钟就见了底儿。 有的村民“淘”回家的菜,足够六七个人吃。家里人口少的,一家人能吃好几天。有的吃不了都放坏了,只好扔掉,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还有个别村民简直成了职业“淘饭者”,不管跟主家关系如何,也不管离得多远,闻讯都要去“淘饭”,甚至夺过掌勺大师傅的勺子自己动手,或者把粘连的馒头一排一排地塞进塑料袋里……主家请来的亲朋好友不好意思抢饭,往往吃不饱。 虽然村民做饭成本低廉,但是面对“淘饭”大军,每家办事也得准备三四锅大锅菜(直径1米的大锅——记者注)、二三百公斤馒头。其中,光粉条就得50多公斤,肉得准备70公斤左右,甚至更多。算下来,得花一万多元钱。 68岁的翟彦彬是家族里“管事儿”的。几年前的一件事,他至今印象深刻。那时,村里一户翟姓人家的老人去世了,中午时分,175公斤馒头刚送到,几分钟就被抢光。翟彦彬当时就发火了,大声说“不开饭了!”众人才散去。主家和亲朋好友只吃了点菜,匆匆办完丧事,剩下的菜则送给了左邻右舍。“‘淘饭’也得先让客人吃饱,剩下的再带回家啊!”翟彦彬说,“淘饭”大军抢饭的场面,实在不够体面,不够文明,难怪外村人会说:“你们村的人怎么这样啊?!” 新规实施,每家办事至少省下三四千元 面对“淘饭”大军,条件好的人家还能承受,条件较差的人家不想大办也得咬着牙“大宴父老乡亲”,宴席能摆多大摆多大。不少村民也对这一陋习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这是“风俗”,谁也不敢拒绝“淘饭”,谁也不敢第一个节俭办事,都怕遭到乡亲的指责和取笑。 了解到村民们的想法后,该村党支部书记翟造欣与村委会成员商量,下决心刹一刹这种不良风气。村委会拟定新规,经红白理事会讨论通过后,形成了一张“明白纸”。新规要求,红事原则上控制在两天。吃饭只允许亲属、当家子、一院的和有角色的(在红白事中有任务的亲朋或乡亲——记者注)在本户吃饭,帮忙的和其他人员不允许在本户吃饭,“坚决杜绝淘、端、拿、装等不良现象”。 2月25日,农历正月初十,新规定开始执行。村干部把“明白纸”发放到户,挨家挨户宣传新规。他们还请专业的播音员录下新规,在大喇叭里反复广播。大家分别用红纸、白纸抄写红事、白事的相关规定,谁家过事就贴在大门旁最显眼的位置。对此,村民们普遍表示支持:“早就该管管啦!” 4月11日中午,村民郑克飞家的小院里,窗户上、墙上还能看到贴着的很多大红的喜字。新规实施几天后,郑克飞的儿子结婚,是村里第一家按新规办事的。宴客两天,只买了60公斤馒头就够了。春节前买的40公斤粉条,实际只用了10多公斤……郑克飞说,算下来差不多省下了一半的钱。 “起初,我也担心不让‘淘饭’会不会太冷清,咱村干部说没事,习惯就好了。”郑克飞说,其实也不冷清,没人“淘饭”了,亲戚朋友都吃得挺好。婚礼现场很热闹,也很有秩序。 此后,每当有村民家办事,村委会都有人到场。既是帮忙,也是监督。如今,新规定实施一个多月了,村里已有四户村民办红白事,“淘饭”大军彻底没了踪影。这张“明白纸”让村民们也改正了办事攀比、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每家都能省出至少三四千元。 系列新规在村干部的监督下正一点点落实 南冶庄头村还有一个习俗,被村民称为“吊纸”。本村嫁出去的姑娘的公婆去世,或者嫁到本村的媳妇的父母去世,或者关系并不近的亲戚去世,都要放二踢脚,召集乡亲们去吊唁并随份子。这种情况,乡亲们大多是不情愿去的。新规明确“吊纸”一律不收份子,不放炮。 过白事,村里还有请吹打班、戏班的习俗,有的人家请的人数还挺多,这两项就得花2000多元钱。新规提倡“厚养薄葬”,规定吹打班不能超过4人,不允许唱戏。这些规定,都在村干部的监督下一点点落实。 摒弃陈规陋习,培育文明新风 石家庄市委党校副教授孔令春认为,农村的一些婚丧陋习由来已久,有一定的历史传承。很多村民已经认识或感受到了陈规陋习的不良影响,但仅凭一家一户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现状的。因而村民虽然对陋习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只能被动适应。这种情况下,需要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采取一定措施来引导和约束。一旦村委会、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发挥作用,村民自然就会接受新规,摒弃陋习。这对于培育乡村文明新风,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既需要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发挥作用,也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原标题:村规治理红白事陋习受欢迎:没了“淘饭”大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