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月14日电 (记者 曾鼐)为何要设立生态保护红线?如何在治污中发挥科技力量?……2018年中国城市及区域生态环境发展论坛近日在京举行,专家共论污染治理。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指出,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空间里面的重中之重,要先划出来。 该论坛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中信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主题为“责任与信心—生态环境治理的机遇与挑战”。与会专家关注生态环境规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问题。 治污要重视环保科技创新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王志华在致辞中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为环保工作者,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的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他说,今天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历史不断累积的过程和结果,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也需要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既要有打好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不等、不拖,向前推进,也要有打好持续战的恒心。 中国生态环境部科技标准司处长刘海波说,城市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愈发受到社会重视,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活垃圾扬尘等问题已经影响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发环境污染的原因多种多样,既需要认真研究,掌握规律,也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现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刘海波说,长期以来,环保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解决污染治理难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煤电超级排放改造计划快速推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高效、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城市水质提高、工业废水标准加严,因为技术的发展,得以有机会让水污染治理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技术和法律法规和相辅相成的过程,在标准加严的过程中,需要有技术支撑。” 谈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朱坦提出三个关键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他说,首先要有生态文明的理念,做好顶层设计,有全局整体的布局,加强制度体系建设;要从运行的体制、运行的机制、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行为、道德等,要形成一套制度来规范人类的行为活动。 生态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 针对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指出,从定位角度来说要前置;管控尺度要从宏观、中观、微观这三个层面上去考虑;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空间里面的重中之重,要先划出来。 王金南说,管控内容应该是“生态+环境”,简单理解生态是叫大自然生态系统,环境是指传统的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物理性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两个层面都不应有偏颇。他建议,管控力度上,要实行差异化分类,把空间分出不同类型。 “为什么划红线呢?用一句话来讲,打通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意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说,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出设立生态红线,说明中国生态比较脆弱;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低很多,而且濒危动植物资源的种类增多、种群数量减少,现有环境受工业污染、农业开发等因素影响严重,非常有必要并坚决实施生态红线。 高吉喜说,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与一般的生态保护不一样,第一它是在生态环境空间范围化,第二需要严格保护的一些区域。 高吉喜强调,现在的保护,不能做点状的保护,一定要上升到区域性的保护,包括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区域。他说,生态红线一定是生态保护空间里面最重要的区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完) 原标题:专家议生态治理 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生态安全底线|中国|环境部|红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