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性骚扰防御机制亟待建立 作者:朱昌俊 近日,有网友举报中国人民大学某教师对学生性骚扰。4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通过官网发布声明回应称,学校党委决定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对此事件展开核实,将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坚决维护学生合法权益。随后,该校发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构建了“性骚扰”等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将事件导向了建设性方向。 反对性骚扰,这在高校和当前整个社会,至少在观念层面已形成共识。但落实到性骚扰维权的行动上,其中的艰难仍无法被低估。举报者依然普遍面临着包括道德风险在内的代价与成本。有举报者在公开信中指出,伤害如此容易,而对伤害的陈述、证明、揭露、讨论、反抗却阻碍重重。也正是由于现实阻力的存在,近来发生的多起高校性骚扰举报事件,都属于“陈年往事”,且当事人很多身在海外,而事件最终获得官方回应,也离不开校友群体、舆论的外部声援和加持。当然,给予性骚扰者举报、维权的勇气,校方公开透明的态度至关重要。 接连出现的性骚扰举报,特别是不少还是指向知名教授时,除了当事人,校方也会感受到压力,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学校解除这种压力或负面舆情,唯一的办法就是像北大、南大和人大这样直面问题,公开调查。要知道,校友发声,无论是受害者不再沉默,还是其他校友声援,都是一种共同体意识的体现。对此,校方理当珍惜并呵护。无视诉求和呼声不仅是对当事人权益的漠视,也是对校友共同体意识的挫伤。 高校不仅要对越来越多的受害者走出沉默后的发声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更应从行动上呵护这种诉求,及时回应、表态、调查,来正面应对。这里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性骚扰,应该及时排查、公开调查,给予受害者“迟到”的权益保护和施害者应有的惩戒;二是要以此为契机,建立刚性的性骚扰防御机制,在发现、举报、隐私保护、处理等环节,都能够形成常态化、可预期的防治机制,以制度和行动诠释零容忍。 教育部在“北航陈某事件”发生后,早就亮明态度:对触犯师德红线、侵害学生的行为坚持零容忍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同时,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建立健全高校预防性骚扰的长效机制。在此,对于性骚扰防治,各高校理当展现出更多主动性和担当意识,既不辜负社会期待,也执行好相关制度要求。 当然,校园性骚扰防治,教育部门和高校,理当应承担主要责任。但并不等于说校园性骚扰只是高校“家事”。一方面,高校性骚扰防治面临的不足与挑战,与当前社会整体的性骚扰防治不足的体现,和社会大背景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教师性骚扰学生,首先触犯的是师德,但不能限于高校和教育部门的纪律与道德处分,触犯法律的,司法部门就该及时介入。这要求高校完善性骚扰防治,做好与司法对接,实现法治化。 (作者:朱昌俊,系华西都市报评论员) 原标题:高校性骚扰防御机制亟待建立 要做好与司法对接|师德|理当|朱昌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