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至5月2日,由国家大剧院制作的阿里斯托芬喜剧《鸟》将在大剧院上演,这也是大剧院制作的首部古希腊戏剧。3月27日世界戏剧日,该剧的两位联合导演罗锦鳞、罗彤携手在媒体见面会上介绍了《鸟》的创排情况。为了便于舞台演出,长期从事古希腊戏剧研究的罗彤还重新翻译了剧本。 为何选择《鸟》? 阿里斯托芬最有神话色彩的喜剧 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其代表作《鸟》首演于公元前414年,是人类最早具有神话色彩和浪漫诗意的喜剧作品。全剧以兴建“云中布谷城”即空中鸟国为核心,结合古希腊神话以及和鸟有关的传说典故进行巧妙编织,既批判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负面现象,又寄托对寻找一方净土、建立理想世界的愿望。 导演罗锦鳞表示:“古希腊的喜剧最大的特点是不像悲剧那样严格,喜剧更关注社会和现实问题,因此当时的希腊剧作家常用喜剧褒贬社会现象,尤其是对不好的现象进行讽刺挖苦,形成了古希腊喜剧的特点,而且影响至今。” 10多年前,罗锦鳞曾在武汉导演过阿里斯托芬的一部喜剧《地母节妇女》。“第二次导喜剧,我在阿里斯托芬存下的十多部戏剧里选了《鸟》,因为这部是他最有神话色彩,最有诗情画意的一部抒情的浪漫喜剧。” 罗锦鳞表示,在创作中要在中西方的戏剧美学相融合,“古希腊戏剧特点就是简洁、夸张、幽默、机智、滑稽。虽然这部剧距离我们有两千多年,我们今天演给中国的观众来看,因此我们要把中国的戏剧美学的虚拟、象征和写意传统融入剧中。”此外,剧中还引入了中国的剪纸艺术。 为何重新翻译? 新译本口语化便于舞台演出 该剧的另一位导演罗彤是罗锦鳞的女儿,她的爷爷罗念生是我国古希腊戏剧的重要研究家和翻译家。这次,罗彤将《鸟》原剧本进行了重新编译,在不背离剧情的同时,进行舞台语言化处理,对剧中的古希腊神话与典故进行选择与解释,同时删减了部分枝节。 为何要重新翻译剧本?罗彤解释说:“据学者统计,从明代希腊戏剧就已经传入中国,但是系统地翻译古希腊悲喜剧是从罗念生开始的,《鸟》第一次是1954年由杨宪益先生翻译,现存的古希腊戏剧翻译在注解上还存在很大空白,重新翻译是我们新一代西学者面临的挑战,为新的语言环境下戏剧作品要找到更适合的表达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罗彤结合古希腊文和当代希腊语进行翻译,“古希腊悲喜剧都以诗歌题材写成,有严格的韵律和节拍,以往的翻译通常是散文体或是诗体,这两种都更适合阅读,不适合舞台演出,在这次的翻译中我们保存诗意的前提下使语言口语化,既朗朗上口,又不失抒情的气质。” 为了便于观众理解,剧中涉及天神的译名,罗彤在神的名字前面加上了职能,比如农业女神德墨忒尔,而不仅仅说名字。 采写/新京报记者 田超 实习生 张馨心 原标题:阿里斯托芬《鸟》“飞进”大剧院|阿里斯托芬|罗锦鳞|喜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