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到来,让甘肃兰州市榆中县城关镇分豁岔村村民周云的农家乐每日都宾朋满座。紧邻国家4A级景区兴隆山的分豁岔村素有“春登青山、夏避酷暑、秋打麦田、冬观雪山”的自然景观,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让这个黄土高原上的村落充满了“故事”。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便在外打工的周云属于分豁岔村先富起来的人。2014年兰州开展市级美丽乡村建设,他从中看到商机,依托于此利用自家宅院开办农家乐。每年的“五一”小长假之后开始营业至十月底结束,六个月的经营可以为他带来数万元的收入。 “道路全部硬化,环境干净整洁,景观美丽还有故事,吸引来了不少游客,关键是还留住了很多游客。”在周云看来,游客从县城、兰州甚至更远的地方赶到这里,得益于可以在这儿品野菜、听蛙声、忆水磨、体验农耕文化,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拥有良好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的分豁岔村,多年来受到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制约,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3800元,全村约三成的人口处在贫困线下,属于城关镇14个村的“困难户”。 据分豁岔村委会主任贾志勇介绍,为彻底改变贫困面貌,2013年分豁岔村通过整合帮扶资金,建成了180平方米的文化宣传基地,安装太阳能路灯10盏,硬化村内道路3公里,实施了清溪小学及幼儿园新建工程。该村还鼓励农户成立合作社,将土地通过流转的形式形成合作社式的劳作,引导民众有计划地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和现代设施农业。 经济收入逐渐增长的同时,分豁岔村开始充分发挥当地天然水源的优势,利用丰富的文化元素做活水的文章,建设美丽乡村。据记载,分豁岔村保留至今的水磨重修于清朝时期,2001年8月15日被榆中县政府授为榆中县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确立了‘一心多景、一轴三廊、四片联动’的发展格局。”城关镇书记许先文表示,分豁岔村建设美丽乡村,以“传承九磨文化、做足山水文章”为主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依托自然资源,尤其是天然水源的优势,打造溪水潺潺、水磨滚动、风景怡人的美丽村庄,依靠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村致富上台阶。 同时,2016年分豁岔村建成2000平方米的人造草坪球场,修建了400平方米的历史文化艺术墙,打造了24孝文化墙,让民众每天都能耳濡目染传统文化,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淳化家风,促使社会风气越来越好。 分豁岔村自古就有金县八景之一的“烽火夕照”的传说,2016年建成烽火夕照长城墙、山神庙观景平台和小游园,同时恢复了重阳民俗文化活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分豁岔村尊重历史记忆,对于有景观价值和文化底蕴的历史遗存,尽可能予以保留。 在广场建设和民宿建设中充分运用传统道德文化元素或符号打造特色,在空间格局和景观塑造上力求展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留住乡愁的田园风光,为游客带来有场景、有故事、有温度的自然文化景观。 “让游客感受到分豁岔村的内涵美、文化美非常重要。”分豁岔村党支部书记罗斌仁表示,为了引领乡风民风向善、向上,不仅要生活富裕,乡村美丽整洁,还要民众的精神面貌有大的变化。 为此,分豁岔村在全村开展道德培育、崇礼明信、立规树矩、明纪普法、模范引领、环境提升、移风易俗、家风建设、志愿服务、文化共享“民风建设十大行动”,继续加大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据罗斌仁介绍,分豁岔村把家训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在全村范围内从家谱村史、牌匾楹联、经典家训中广泛征集好家训,在全村形成了户户挂家训、家家立家规的“家训村”,以文明家风推动良好社会风气形成。 榆中县文明办主任李娟表示,近年来,榆中县将精神文明建设同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要求凸显文化亮点,使美丽乡村有“范”。将文化墙作为提高村民素质的“新课堂”,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新时代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原标题:甘肃榆中美丽乡村有“故事”:看山望水 忆古思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