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戴花绳……相比流行“云吃饭”“云喝酒”的今天,古人端午习俗非常丰富,雅趣十足。6月18日,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为传统佳节端午节。敦煌研究院还原了敦煌壁画和敦煌文献中,保留千百年的端午旧俗,引发众多网友“共鸣”。 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端午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时端午节目良多、各得其乐,孩子们戴五彩绳吃粽糕,大人们喝雄黄酒插艾草,热爱户外的或水上弄舟、或登高滑沙,喜欢文墨的则饮茶制扇、思忖扇面儿上描一番怎样的景色。 一块粽糕香糯,共叙端午良辰。古人也不例外,敦煌文献开卷可见香甜弹牙的粽子。“想起来妈妈做的粽糕,原来妈妈是懂历史的。”网友“兰旗”对此感慨道。 端午这天,中国各地还要举办热闹的龙舟比赛。在敦煌壁画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舟船图像。从公元六世纪至十三世纪,时间跨度近七百年,船的款式由简入繁,多达十余种。单是这些水上操舟画面,就可以串起一部丰富有趣的舟船史。 现在被风扇、空调霸占着的夏天,让团扇、纸扇等渐成古物,但它却是古代端午最文艺的“礼尚往来”形式。“一把小扇在手,笑对仲夏酷暑。”赐扇相贺,是古代敦煌端午的重要官方仪礼。每到端午节前,衙府作坊忙于制扇,多是绘有图画的木柄纸扇。端午一早赠予僚属,以示慰问,弘扬仁风。 “一根五彩绳,百病随雨走。”敦煌研究院解读称,古时端午节的前一晚,大人会在孩子熟睡时,将五彩绳系在小孩的手腕和脚腕上。戴好之后不能随意乱摘乱丢,要等到端午后的第一场大雨,摘下来扔进河里随雨水冲走才行。 对于传统端午中丰富的旧俗雅趣,网友“婉芸”对此表示:“这样过端午,真的是雅而有趣味,细细琢磨,文化内涵深蕴其中。既有《易经》的朴素阴阳之道,又含老庄的天人合一,又有儒家的人文情怀,还有佛家的大慈大悲,佑护众生!” 原标题:千年敦煌文献还原端午旧俗雅趣引众“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