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发挥乡村教育的聚宝盆作用 乡村振兴要在更广范畴和更高层次上,强力推进,恢复人气,唤醒活力,增强动能,焕发生机。在诸多推进因素中,只有大力发展广覆盖、高质量的教育,才能担当如此重任。诚所谓:乡村振兴,人为根本;强基固本,教育先行。要充分发挥乡村教育的聚宝盆作用,为乡村发展集聚人力。 好教育才能留住人。农民大规模离开土地、离开乡村,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和生存方式,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但同时给乡村发展带来隐忧:相伴而来的要么是十分脆弱的留守孩子与空巢老人,要么是潮水般涌入城市待学的随迁子女。 在很多地方,能在小城市置业购房的打工族,为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而千方百计把孩子带进大城市,这更像是对乡村落后教育的逃离,一方面导致城市“超级校”“大班额”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乡村学校应声衰落。没有了生动活泼,没有了朝气蓬勃,乡村活力从何而来。现在到了依靠优质教育留住人、留住建设者、留住新生力量的时候。只有教育先行,才能有乡村建设的基本队伍和根本动能,才能让沉寂的千里阡陌集聚人气,重现生机。 好教育才能吸引人。就大多数地方的实际情况看,仅靠乡村以人力资源为主的“存量资源”来实现振兴,是杯水车薪,要依靠“增量资源”吸收新鲜血液,无论是“回归型”还是“外来型”,都需要一个以教育条件为核心的文化环境。除了后代所需要的优质教育,还必须有文化、科技、人才带来的文明和进步,带来的学习机会和人文氛围,带来的交际群体和生活质量。 现实情况是,一些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并没有减弱的趋势,为当地繁荣昌盛立下汗马功劳的外来者,却依然难以融入,故乡又安放不下已见过世面的身心。许多人只有去路,难有归途,在纠结中蹉跎,在乡愁中游移。如果故乡的教育能够满足他们的期待,“回归”创业则可能一呼百应,振兴乡村则指日可待。 好教育才能教化人。乡村振兴,不光需要有人,还需要有高素质的人,需要有情怀、有担当、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这就要求,一方面学校教育要质量全覆盖,特别要覆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另一方面继续教育、社会教育要与时俱进,融会贯通。同时要谨记,学校教育永远都是基础、是前提,决不可滥竽充数得过且过,更不能被动撤离。 现实情形则是,在不少农村地区,一方面,学校生源越来越少,学校越来越缺乏精气神与成就感,教育质量与城市差距越来越大,如此循环往复,“马太效应”日渐明显;另一方面,受过优质教育的人才回流较慢,原本在乡村服务的优秀人才,在激情与热血消退之后,也有不少选择放弃。当下的乡村文化生态是,旧的丢弃了,新的没建起来。在有的乡村,诸如赌博、传销、高息集资等行为屡见不鲜,给乡村治理添加了许多变数,亟待教育和引导。 好教育才能成就人。乡村振兴,既是国家发展的大目标,又是有志之士人生出彩的大舞台。只有二者达到有机统一与协调,才能事半功倍,一举多得。如今的乡村,已跨越了温饱阶段,个人价值实现成为人们更在意的精神追求。特别是那些目光远大、视野开阔的年轻人,更不安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而勇于闯出一番天地、干出一番事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好教育不仅给人知识技能,教人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发展平台,更能激发人的潜能,成就人的事业。在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家庭温暖、邻里和谐、田园牧歌般的广阔空间里,人的自身发展与乡村振兴并肩而行,相得益彰,岂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好教育有赖于好教师、好校长,好教育也有赖于好制度、好机制,好教育更有赖于好理念、好政策。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发展经济,更需要改善民生;不仅需要统筹兼顾,更需要抓住关键。确立并保障教育先行,教育优先,才能保证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谱写乡村振兴的美丽诗篇。 原标题:乡村振兴 发挥乡村教育的聚宝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