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3月24日电 题:建设体系破障碍 做活金融助脱贫——河南三门峡市创新金融扶贫“撬开”脱贫攻坚新格局 河南省最贫困的三门峡市卢氏县一年之内扶贫贷款增加了11倍,帮助超过1万多名贫困户脱了贫。这是河南省三门峡全市创新金融扶贫“撬开”脱贫攻坚新格局的一例。 据了解,自2017年以来,围绕探索金融手段助力脱贫,三门峡市打破传统思维,以金融手段根治穷根,根据各地不同实际探索出了“卢氏模式”和“陕州做法”,为各地攻克“坚中之坚”提供了借鉴。 信用变贷款 最贫县1年增长11倍 在三门峡市卢氏县金融中心的信用信息档案室,记者看到,一排排的柜子内整齐存放着全县8万多农户的信用信息,打开每户档案,单户登记的可量化信息就多达144项,数据总量超过千万条。 去年3月,河南省在全省最贫困的卢氏县建立金融扶贫试验区,首项任务就是为全县农户建立信用档案。如今,这些信用数据成了这个县最宝贵的扶贫资源。1年之内,千万条农户信用数据带动全县贫困户贷款获得率从不足1%增长到49%,扶贫贷款同比增长11倍,帮助1万多人脱了贫。 信用变贷款,正在悄悄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第一次成为拥有信用档案的有信户后,杜关镇显众村贫困户杨四成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靠着信用从银行贷到的5万元无抵押无担保贷款,他种了5亩太子参,每亩年收入至少8000元,家里四口人当年就实现了脱贫。 “贫困户有了发展贷款,我对3年带动100个贫困村发展1万亩花椒种植充满信心。”卢氏县鑫博源花椒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张博是一名返乡创业的退伍老兵。据他介绍,2017年刚刚起步的这个合作社,贫困社员获得的扶贫贷款超过1000万元,短短数月,合作社的规模就发展到了1000亩。 据卢氏县统计,仅2017年,卢氏县全县新增扶贫贷款超过10亿元,而2016年不足亿元,71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此受益。受扶贫投入带动,卢氏县一年新增新型经营主体658家,总数达到1041家,同比增长2.7倍。 破除传统障碍 构建四大体系 卢氏县五里川镇马耳崖村村民李刚高位截瘫,儿子因病做了21次手术,全家以养鸡为生。传统的金融模式下,一贫如洗且无劳动能力的他根本不可能获得贷款。但2017年,在金融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他利用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扩建鸡舍,将养殖规模扩大到了5000只,又养了3头母猪,这样一年的收入就可望超过10万元。 金融扶贫的“卢氏模式”让大山深处贫困户看到的是希望,而在此背后则是破除传统障碍、实现金融与扶贫精准结合而建立起来的金融扶贫四大基础体系:以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金融服务体系、以农村信用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信用评价体系、以风险资金补偿机制为核心的风险防控体系以及承载金融扶贫的产业支撑体系。 据卢氏县金融办介绍,实施金融扶贫前,全县8家金融机构只有1家在乡镇设有服务网点,平均每名信贷员要服务居住分散的1000多个农户、3000多人,服务跟不上,群众不满意。 金融扶贫中,卢氏县重建金融服务网,从县城建到村部,金融人员也由118人增加到1981人,增长近17倍,但农户贷款时间却从原来的“少则半个月,多则无限期”变成了“足不出户,4个工作日贷款拿到手”。 据介绍,在金融扶贫的带动下,原来基础薄弱的卢氏县产业发展迅速。一年内,落地项目20个,投资超过50亿元。2017年建成产业扶贫基地210个,今年有望达到350个,实现贫困户全覆盖。 金融纽带“让非贫困户也参与进来” “想贷不敢贷,贷了不会用。”针对贫困户对金融扶贫的担心,2017年8月,三门峡市陕州区在“卢氏模式”的基础上,又创新性地提出了以非贫困户带动贫困户,以金融纽带让非贫困户也参与进来的“捆绑式”金融扶贫模式。 在陕州区张汴乡西王村,35个蔬菜大棚连成一片,规模壮观。但种植大户杨丛丁当初怎么也没想到,去年9月资金困难的时候,居然是丧失了劳动能力的朱忍让帮了自己的忙。朱忍让是深度贫困户,按照政策可以享受扶贫贷款优惠,但没有项目;杨丛丁则是有项目却缺钱,互补的需求使得两人一拍即合。 按照非贫带动脱贫模式,陕州区以党建为引领,从非贫困户中选定致富党员、致富干部、经济能人、爱心人士、回乡创业人员五类带贫主体,鼓励享受金融扶贫政策的贫困户与有农业项目的非贫困户开展合作,非贫困户获得了贷款支持,而贫困户则可以通过打工获得工资收入,也可以要求以传授经验的方式学习生产技能。 据统计,去年8月份以来,陕州区共办理发放金融扶贫贷款6867笔、3.64亿元,其中为2765对非贫困户与贫困户发放办理贷款1.48亿元。 在“卢氏模式”和“陕州做法”的带动下,2017年,三门峡市累计投放金融扶贫小额信贷近17亿元,29619户贫困户获得信贷支持,占全市有贷款需求贫困户的87%。 原标题:河南三门峡市创新金融扶贫“撬开”脱贫攻坚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