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3月16日电 春节过后,农忙还没开始,甘肃省玉门市代家滩村三组的文化小广场上夜晚还很热闹,民间艺术团和村民们一起扭秧歌、闹花灯、唱小调,在浓浓的民俗文化中展现着新时代农民的风采。 代家滩村三组的村民,大多来自甘肃会宁、通渭等地。为传承当地民间文化,村民们自发组织了一个民间文化艺术团,农闲时候耍社火、唱小曲、演皮影,用最传统的方式延续着民俗脉络,活跃乡村文化。 玉门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也是甘肃重要的12个移民安置市县之一。自1980年代以来,共接收安置甘肃中南部21个贫困市县移民7933户34300人,占该市农业人口35.9%,移民安置涉及该市12个乡镇59个村。 夜晚来临,迎着点点灯光,丑婆、舞狮、秧歌、旱船等传统社火接连登场,铿锵有力的鼓点、矫健敏捷的身姿、诙谐幽默的表演,引得观众时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龙天佐是民间文化艺术团团长,也是个十足的曲艺爱好者。他说,因为代家滩村三组村民们都来自甘肃陇东地区,大家聚在一起时常常会想起家乡的秧歌、小调等,为解乡愁,也为了传承民俗,“就将村里一些传统文化爱好者组织起来,成立了这个艺术团。” 龙天佐介绍,民间文化艺术团现有人员七十多人,年龄最大的六十三岁,最小的三十岁,四十岁以上的人居多,“平均年龄近五十岁,都是爷爷奶奶辈的”。 艺术团团员白天打工、种地,晚上组织起来排练、演出。从去年冬闲成立到现在已演出了40多场次。“我们将根据季节不同来组织活动,夏天唱秦腔,冬天耍社火,今后的表演将会越来越精彩,虽然舞台简陋,但是会一直坚持下去。”龙天佐说。 翻飞的彩扇,悠扬的小调过后,一只装饰艳丽的旱船“划”了出来。只见一女子置身旱船之内乘船行走,另一花脸“艄公”执篙引船。两人随着锣鼓表演船陷泥潭,艄公扒泥前行的情景。艄公与船姑娘默契配合,起承转合紧凑自然,滑稽幽默,妙趣横生。艺术团成员介绍,船姑娘和艄公本就是夫妻,往年冬闲的时候没事干,今年冬天参加了艺术团,精神十足。 船姑娘李慧兰说,以前一到冬闲,村民们喝酒、打麻将、串门,没啥娱乐活动,自从有了这个艺术团,过年的年味浓了,喝酒打麻将的少了,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又增长了知识,还锻炼了身体,“最重要的是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艺术团里有很多夫妻档,因为子女大多不在身边,他们就自己图个乐。他们希望年轻人能喜欢他们的表演,更希望儿女们能和自己一起演。他们说,传统的曲艺、民俗文化都是一辈辈传承下来的,不能丢。 龙天佐说,除了演出,艺术团也在挖掘和整理一些民俗文化,比如曲艺、秧歌、皮影戏等,“就是想趁着年轻,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留存下来,传承下去”。 原标题:甘肃河西农民自组艺术团 传承民俗文化解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