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生活的地方就会产生垃圾。垃圾不断增长、垃圾如何妥善处理,是中国很多城市都面临的问题。在南昌,每天会产生3500多吨生活垃圾,“垃圾之困”要如何解除? 南昌面临“垃圾之困”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产量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2亿吨。“全国有1900多座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处理比例约占垃圾总量的60%。”住建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刘晶昊表示,垃圾填埋场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日益显现。 填埋方式简单易行、处理量大,但易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填埋场不可避免会出现臭气污染情况,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困扰。 南昌城乡日产垃圾约3500吨,其中70%靠“埋”。麦园垃圾填埋场建于1997年,是南昌市唯一一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现已使用20年。随着垃圾填埋量逐年递增,垃圾填埋场日处理量早已超过设计处理规模。 麦园垃圾填埋场对标国内一线城市做法,按照规范作业,采取了膜覆盖、除臭药剂喷洒等污染防治措施。由于垃圾填埋处理方式受气候影响较大,在雨季、气压较低、早晚温差较大等特殊天气条件下,难以有效控制臭气扩散。“特别是夏天,垃圾极易腐烂,臭不可闻。”垃圾填埋场周边一位村民说。 垃圾填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方案。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能够用于填埋的土地越来越少,而垃圾产量却在不断增长。 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垃圾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张益认为,麦园填埋场剩余库容有限,南昌市土地资源紧张,今后很难再找出大面积的土地扩建或新建垃圾填埋场。 2020年省会城市要实现“零填埋” 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跨过垃圾处理这道坎? 目前,世界各国城市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或焚烧。相比填埋处理,垃圾焚烧厂占地面积小,垃圾经焚烧后成为飞灰和残渣,体积缩小80%-90%,易于进一步处理,而且燃烧产生的热能还可以转化为蒸汽用来发电或供热。 “垃圾焚烧处理是当前解决我国垃圾问题最合适、最成熟、最可靠的方式。”刘晶昊介绍,垃圾焚烧具有“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特点。垃圾焚烧技术在我国发展已有30年,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从以进口设备为主的小型焚烧厂,发展成了如今的大规模、高标准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我国在《“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底,具备条件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建成区)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设区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50%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到60%以上。 《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在土地紧缺、人口密度高的城市优先推广焚烧处理技术。力争到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比“十二五”时期增长22万吨/日,设区市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县县具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