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子在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合影留念。 中国台湾网7月13日成都讯 “AR、VR技术是自己从未体验过的,能到四川亲自感受高科技在媒体中的应用是我最期待的。”川台学子第一次见面时,不少台湾同学都表达了对这次航拍之行的期待。 7月9日,由国务院台办新闻局指导,四川省台办、川报新媒体中心和台湾旺报社共同主办的“最炫藏羌风——第二届台湾传媒大学生实习交流暨航拍体验活动”进入第二天,台湾同学对活动的期待,在四川日报新媒体中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一场“黑科技”充电教学,不仅成功圈粉台湾学子,更为川台学子协作航拍之旅“整装”。接下来,他们将一路西行,以“上帝之眼”解锁“最炫藏羌风”。 “充电”教学侧重应用 台湾学子“触电”新媒体产品 参观四川在线采编中心,探秘MORE大数据工作室,围观川报新媒体中心技术部,走访川报观察客户端办公地……启程前大家先在川报全媒体集群进行了“充电”教学。 “想不到静态的明信片用手机一扫,就可以扫出四川的珍惜动物、特色农产品、自然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风景的小视频”,由川报观察出品的《非一般的四川》AR明信片“撩”动了不少台湾大学生。 来自台湾科技大学工商业设计系的大二学生杨雅晴感触颇深:“自己也是学平面设计专业的,平时有接触AR,但更多是知晓它在产品、游戏方面的应用,很少见到应用于媒体,非常新鲜。”她称:“明信片本来是很静态、平面的,把动画藏在里面,也许比单纯放在网上,更能吸引人看。” 在MORE大数据工作室,来自台湾铭传大学传播管理研究所的老师邱郁姿与工作室负责人交流后,对工作室的作品赞赏不断。她介绍说,台湾高校老师多带学生制作发布在纸媒上的信息图,而对于适配PC端和移动端的数据类作品,目前尚在探索阶段。 “黑科技”实操 台湾学子叹新闻报道竟有这种“玩”法! 以航拍视角串联起“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特别报道的点和面,带领网友全面感受灾区十年建设成果和百姓生活的巨大改变;用360°鸟瞰的交互式三维场景“浓缩”汶川“蝶变”成就;利用直播镜头反映7月2日成都蒲江暴雨救援状况……两岸学子在四川在线视频部负责的讲解下,观摩了一堂新媒体新技术和新应用课程。 在川报新媒体中心冲创空间,同学们亲自操控了与VR配套的无人机,感受了不用手动遥控、只用眼睛就可控制的无人机拍摄视野,两岸学子都大呼:“简直是黑科技。” 来自台湾铭传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大四学生张朕滔不是第一次操控无人机,却是第一次使用VR操控:“头转向哪,飞机就飞向哪。”他感叹,“从第一视觉来看,感觉自己也飞在空中,非常舒服。” “这种操控很简单,却有缺点。”来自台湾世新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黄馨毅有不同的观点:“掌控不了飞机背后的环境,且操控者的感官都在眼部,容易忽略自身周遭的环境。”“但操作方面真的非常人性化,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空拍(航拍)。”他说道。 首站都江堰取材 出发前领取活动任务卡 “深淘滩、低作堰。”9日下午,川台两地大学生从成都市区出发,首站来到都江堰参访取材。听着讲解,一路从二王庙下行,穿过安澜索桥,站在鱼嘴上,探头看到身下岷江一分为二。雨中的都江堰,浪高水急,映着远处朦胧的山水,恍若仙境。 遇此美景,同学们都欢喜地拿出设备,记录、采访、拍摄,忙个不停。“我拍了很多河流和人们上香的素材,感觉短片可以用到。”参观完都江堰水利工程后,大学生们对这个充满智慧的伟大工程赞不绝口。除此之外,周围怡人的环境也另台湾学子印象深刻。台湾铭传大学大二学生李姿莹参观完二王庙后赞叹到,“这里真的很幽静,很舒适,很漂亮。” 按照活动安排,从成都出发前,两岸学子收到了此次实习体验的任务卡:在前一日分组的基础上,由组内台湾大学生策划、编导、拍摄、剪辑一部3分钟以内、以藏羌文化为背景的人文故事创意短片,组内的四川大学生参与并辅助。每组作品将在结营仪式上展示,由专业评委现场评分,根据故事创意、镜头语言、后期效果、现场表现等方面综合评定,最终将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中国台湾网四川省台办特约通讯员 邓童童) 台湾师生体验AR明信片产品。 台湾师生参观四川日报《航拍四川》办公室。 台湾铭传大学传播管理研究所老师邱郁姿(前排右)与MORE大数据工作室负责人交流。 原标题:台湾传媒学子“触电”新媒体产品 为制作航拍短片“充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