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思南4月12日电 题:贵州思南:“培训农民”促脱贫 作者 杨云 罗兴 农民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代代人长期养成的传统种植习惯,是“庄稼人”赖以谋生的技能。但在从事近30年农技指导的王文芬看来,这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平常尚需“看天吃饭”,不改变何谈“2020同步小康”? “农民是振兴农村经济的主体。”王文芬认为,“知识化农民、信息化农民、质量化农民是赢得农村产业革命的关键。” 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是典型的喀斯特熔岩地貌,土薄石多,地块分割破碎,传统种植常常是“春种一坡,秋收几箩”。 就是要让“从土里刨食的庄稼人”变为“在土里掘金的新农民”。 思南农牧科技局副局长葛廷福认为,授人以鱼,只是改变一时之急;授人以渔,才是解决长久之需。 自贵州省开展开展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以来,农技人员上门服务并“培训农民”成为脱贫攻坚具体举措之一。 思南县鹦鹉溪镇翟家坝村,沉睡的土地资源被激活,荒芜的山坡变生态茶园,登高远望,1023亩生长旺盛的茶树尽收眼底。 这是2017年翟家坝村180户村民接受“志智双扶”思想转变,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梯改坡”,集体连片栽种白茶,集约劳动的成果。 春节后,思南农牧科技局“送经验、送办法、送技术”农业系统产业脱贫攻坚工作专班与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深入贫困村开展农业、农作物种养殖技术、手工技能培训。 “技能培训班办到农民家门口,既走心,更贴心。”王文芬说,“农技人员与农民走得近才会亲,培训效果才会更好。” 2017年以来,思南县人社局、农牧科技局、扶贫办等部门统筹职业技能培训1800人、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1884人。扶持雁归人员就业创业3526人,创办企业和申办个体工商户560户,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53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46万元,扶持微企发展180户、创业110户。 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开展以来,思南全县派驻71名农业技术人员与各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农技人员446人到村组合作社开展农业产业技术指导,破解制约产业发展技术难题。 干部带头讲政策、专家带头讲技能、群团带头讲文明、能人带头讲经验“四带头”模式活跃思南城乡。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以身边人身边事为例子,宣讲惠民政策、法律知识、科普文化,讲习员“翻译”成农民听得懂、愿意听的“口水话”“土方言”,让“培训农民”见实效。思南结合民俗文化深厚特点“送戏下乡”,将政策知识、典型经验专门编排成山歌、花灯,用土话、地方话传唱,让农民一听就明,帮助农民脱“思想”之贫、解身体之“困”。 “培训农民,关键在转变思想观念,要让大家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王文芬说,培训是为了学技能、增本领,只要有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训就能事半功倍。 “最忌搞形式主义。”在青杠坡镇辣椒基地王文芬认真的说,“培训农民,要因人施培,要因产施培,要因岗定培,既要引入有专业知识的农技工作者,形成培训力量的制度保障,为农民做科学指导;也要发动经验丰富的‘土专家’‘农教授’传帮带,以农民带农民的方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期间贵州第一民生工程,不单是思南县在积极有为,贵州全省都在奋进。2018年开展的脱贫攻坚“春风行动”,贵州官方强调:扶贫要注重扶志、扶智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作用,着力从根本上攻克贫困堡垒,解决农村稳定脱贫的问题。(完) 原标题:贵州思南:“培训农民”促脱贫|脱贫|农技|思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