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勇猛精进——张文佑书法展”现场,张文佑(左三)为参观者导览 东方网记者王一茗、通讯员李文12月30日报道:“张文佑的成就不仅仅来自刻苦,还来自睿智。很多人一辈子还在想着技法,但这只是阶梯,我们的目的是走向书法的本质。张文佑明白,书法乃心相,心生万法,这是无法之法。所以他可以突破常理和常规,走得越来越远。”12月24日至29日,上海图书馆举行“勇猛精进——张文佑书法展”,共展出了张文佑数十年来创作的包括楷书、行书和草书在内的55幅书法作品,艺术评论家陈燮君在现场进行的书法研讨会上如是说。 “勇猛精进—张文佑书法展”书法研讨会现场 河南人张文佑,今年48岁。他4岁就因触电失去了双手,10岁时开始学习书法,30多年来,他四处漂泊,遍访名师,勤学苦练,上下求索。他的书法作品,曾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在所有获奖者中,他是唯一一个不用手写字的人。 12月28日,张文佑以口执笔在展厅现场表演书法 张文佑学书法最早是为了生计。他在孩童时代就开始思考,一个没有双手的人,要如何养活自己?10岁时,他在街上看见一位写春联的老先生,发现可以靠写字赚钱养活自己,给家里减轻负担,于是开始学着以口执笔,练习书法。但要想写好哪有那么容易?他常常练得头晕眼花,纸张上都是口水,满嘴溃烂。12岁,他拜了书法家耿春林为师,开始研习历代名家碑帖。17岁,父母离世,他离开家乡,四处漂泊,靠着摆摊写字,讨一口饭吃。 可书法又不仅仅是为了生计。如果是,张文佑今天也不过一个充满江湖气息的街头艺人而已。在杭州的9年时间,他孑然一身,吃住都在桥下,每天一大早到花鸟市场摆摊卖字,下午就到新华书店看书。他说:“人首先要填饱肚子,但即使生活再艰难,也不能忘记理想。我上午只要赚够一顿饭的钱,下午就要去读书。只要填饱肚子,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求艺。”在书店里,张文佑最喜欢读关于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他明白,要写好字,肚子里必须有墨水。在杭州,张文佑还认识了现在的太太,他们的女儿,如今已经上初中了。 张文佑作品 除了杭州,张文佑在上海、江苏都待过几年,一边卖艺,一边游览江南美景,一边拜师学艺,与各路书法高人切磋书艺。后来,他定居福建泉州,日日在承天寺抄经,那里是弘一法师圆寂之地。日复一日,张文佑书艺不断精进。 一直帮助和支持张文佑的好友包迪初告诉记者,2002年,他在福建靖江的一家书画店偶然看到了张文佑写的一幅对联,非常喜欢。得知对联作者的人生经历后,他当即请朋友相约,翌日便与张文佑相见,从此开启了二人的友谊。包迪初说:“对于书法,张文佑虽处困境却绝少功利之心,下定决心在书法的世界里走出自己的路,我最欣赏的,就是他始终如一的韧性。” 张文佑作品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十分赞赏他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集》:“既神似,又形似。但你仔细看,又能发现许多不一样。墨色有深有浅,有粗有细,你可以在其中看到书写者自己的情感流露”;“光看张文佑的字,你万万想不到他没有双手。许多有手的人写了一辈子,也不及他用口写得好。能达到此种境界,真是很不容易。” 张文佑的功夫当然来自勤学苦练。除了儿时的老师耿春林,他又先后拜过书法家刘惜闇、张荣庆为师,也曾长时间研习历代名家碑帖,博采众长。等到把技法和气息掌握之后,他便经过了一个否定和过滤的过程,排除一切杂念,书写内心。 张文佑跟随书法家张荣庆学艺 虽缺少双手,但张文佑的生活完全可以自理。他能用残臂吃饭喝水、关门锁门、上网打字,甚至可以熟练地打电话、发微信,毫无障碍。而见过张文佑写字的人,都会被他的从容、自信和果断所打动。他枕着残臂,以口衔笔,提按使转,收放自如。他说,“其实你不管用手还是用口写,都不重要。这只是你的工具,最重要的是你的内心。一个人,只有内心纯净,写出的字才会干净、空灵,赏心悦目。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不容易,我这辈子就想把书法练好。” 原标题:“兰亭奖”得主张文佑:以心书写,一“口”好字惊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