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开学了,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来袭 开学日一步步逼近,浙江理工大学的准大一新生苏雪心里却犯了嘀咕——一想到要认识新同学,就开始心慌、紧张,甚至有些害怕。 这也是传说中的“开学恐惧症”。 作为“开学恐惧症”的易感人群,大三学生田东岳说,开学前的心情十分复杂,既有不受爸妈啰嗦和有一定经济支配权的开心,又有课业带来的压力,“开学就大三了,新学期的课业很重,每周难得休息的时间,因为学的是历史学,必须要好好钻研,所以身边的同学都很努力”。 但更让田东岳“头大”的则是人际关系。因她本学期仍留在一个学生社团,马上面临带领学弟学妹招新,“社团间竞争激烈,经常需要与人交涉”,这让她有点恐惧。在她看来,面对别人时要一直保持着高昂的情绪,而伪装情绪实在太累了。但在很多社交场合不得不如此,她就只能勉强假笑或者装冷漠,然后找借口离开,“现在一遇到自己不熟悉的环境,就会下意识地想逃跑”。 对此,河北经贸大学大四的李嘉言说,深有同感。她说自己走在路上时特别怕碰见熟人,有时远远看见了朋友,但一旦发现对方没有看到自己,就马上掉头换条路走。如果实在避不开时,在往前走等待打招呼的一段路,自己就会十分窘迫、煎熬。在沟通中,李嘉言秉承的原则就是“能线上解决,就线上解决”“可以发文字,就绝不打电话”“能不说话就不说话”。 李嘉言认为,社交是个非常麻烦的事,在学校因为社团的事情,经常要同时和很多人沟通交流,看着手机里回不完的消息就会觉得非常烦躁。有时家里的聚会会被家长抱怨总是玩手机不爱说话,但自己其实就是不想说话才一直玩手机。 田东岳也思考过,对社交的恐惧主要源于自己的自卑,源于自己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小时候她因经常“脑回路”和别人不在同一波段,说话不被人重视,渐渐养成了内向的个性。 北京市12355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中心督导专家于华接触过不少因人际关系不适应而辍学的大学生,“有的让他出去买个馒头就会昂着脖子握着拳头,就像要去和别人打架,而非买馒头”。在他看来,这种负面情绪严重的话,会让同学白白消耗很多精力、时间,甚至学习、工作等都会受到很大阻碍。如何与他人相处是生活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另一方面,在于华看来,现在很多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更为凸显。父母家人围着这一个孩子转,会把自己的经验投射给孩子,让孩子感觉自身很重要,自己就是核心,过分关注外界对“我”的影响,通过联想把这种影响转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很多大学生对幸福感的预期值就会很高,而一旦遇到外在的挫折,就容易退缩,不愿意再与外界接触,转身投向网络上的虚拟世界,在那里更轻松、自在。 除了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引导孩子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相对缺失。“学习任务重,同学间竞争也很激烈,人际交往的相关教育被简单化了”。 而自己的这种恐惧情绪,田东岳从未对别人说过,她一直在努力控制自己不让这种情绪流露,不让别人做自己的情绪垃圾桶。自己很难过时,她会选择发微博而不是发朋友圈,“我不想太多人关心我,安慰我,反正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田东岳一直在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尽量让自己忙起来,然后开朗起来。 开学读研一的刘博艺觉得自己就是那种“不会来事”的人,对于陌生人很慢热。自己也和家人提过这个问题,但家人除了劝解也没有更有效的办法,更多的是靠自己去克服,“有时候会闭着眼单曲循环一首歌,给自己空间。”刘博艺认为,“这不算是缺点,只不过不属于很多人推崇的‘长袖善舞型’的人”。 于华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对社交恐惧的这种负面情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影响不同,有的或许适应适应就没事了,发现社交并没那么恐怖;有的或许会在其中越陷越深,发展成焦虑型、抑郁型等精神类疾病。 这两种发展路径的岔路口,就是自身的态度。于华介绍,前者类型的学生适应能力更强,比如去找老师问问题,“我紧张,我害怕,但这件事我必须去做”,那么他真正做了之后会发现并没那么恐惧。这会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而后一类型的同学主要是逃避,越逃生存空间越小,最后宅在了家里。 “所以能不能克服这种恐惧心理,主要看他们面对问题时,能不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说,跟同学发生了矛盾,他不理你了,你可以直接去沟通甚至改变。而不是‘你不理我,我还不理你呢’。”于华说。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辅导员李裴蓓认为,恐惧社交的同学部分是因为对群体生活不适应,不擅长在集体中照顾到每个人的情绪,久而久之矛盾渐起,引起对社交的恐惧。建议学生多参加学生组织,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在兴趣的引导下多和其他同学产生交集。 此外,于华也建议家长除了关注孩子,也要引导孩子更多地关爱家长,把“自我为中心”的这一状态改一改。还可利用寒暑假,让孩子去做些服务性工作,更好地理解人际交往。 “同时学校也应该增加关于人际关系交往的相关课程或实践活动,让孩子走出网络,走出宿舍,在真真切切的相处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一旦他们从中有所收获,会渐渐在心中形成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一点点融化心中的恐惧。”于华说。 (应受访学生要求,刘博艺、苏雪、李嘉言均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 实习生 杜鹃 原标题:“95后”大学生患上“开学恐惧症” 专家:直面问题是关键| |